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就要到了,都说这一天是亿万女性的战场,不仅要买自己的化妆品、护肤品、一家老小的衣物、一些家居物品,我想各位妈妈的购物车中还包含了各种绘本和玩具。此前我们针对儿童的早期阅读写了很多文章,但今天我想谈谈孩子为什么需要玩具。
中国有句古话说“玩物丧志”,这是对成人的恨铁不成钢,游戏之于成人来说,是放松、休闲或者是出于某种逃避心理为了寻找慰藉;而对于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游戏和玩具是他们维护心理健康发展各项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孩子自母体诞生后,因为对整个世界的完全陌生,他们会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神”,所以“我”饿了就有人喂奶,冷了就有人添衣,哭了也有温柔的絮语,在这个世界中,“我”无所不能,而最亲近的看护人—比如说妈妈,其实是“我”的一部分。
之后随着视觉、听觉等的发育和逐渐完善,孩子认识到原来妈妈与我是两个个体,原来我不是这个世界的神,原先的世界观崩塌,于是他们开始经常哭泣,妈妈离开身边就会失去安全感变得很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就开始用各种“玩具”来安抚自己,比如他们自己的手指,温暖的毛绒玩具等。
孩子慢慢的长大,世界之于他们也开始越来越发杂,慢慢的孩子的焦虑变得越来越多,在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有疑惑,比如为什么我抢别人的玩具,会受到责骂?爸爸妈妈都夸我是最棒的小孩,为什么在幼儿园我却没有小红花?到底我是棒的还是差劲的?……
在这种焦虑与好奇心共同的驱使下,孩子为了安抚自己,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有一本绘本叫做《我妈妈上班去了》,故事中描述了当妈妈去上班后,孩子在家里的一天,孩子一直在做各种游戏,比如跟小狗玩、画画、荡秋千等,他在游玩的过程中很开心,而画面中的文字才透露出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我知道当我玩耍的时候妈妈也想和我一起。
这正还原了大部分孩子的心理状态:用游戏来缓解妈妈不在身边的焦虑。这种缓解其实就是孩子建立的心理防御,而焦虑往往也是孩子最先学会处理的负面情绪之一。我们成人可能听过一句话: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与孩子处理焦虑的行为其实是异曲同工。
心理防御的建立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标志,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之后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比如失恋、考试失利、社交困难等,只有心理防御越发强大,他的心理防线才不会被这些困难轻易击溃。所以我们会发现在面对相同的事件时,孩子有不同的反馈,比如被老师批评了,有些孩子会产生厌学心理或者好几天都保持着低落的情绪,而有的孩子只在当时觉得羞愧,过了一会就通过别的事情转移了注意力,第二天依旧开心地上学。孩子心里防御建立的最初就是源于游戏,他们正是通过游戏,学习到了受用一生的保护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游戏和玩具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还在于各种能力的培养上。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他们会乐此不疲地玩扔东西的游戏——试图将手中能拿到的任何物品都丢到地上,很多家长都会因此感到头疼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调皮,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会好奇怎么东西都往下掉,不是往上飞?不是向左跑也不是向右走?于是他们开始反复的实验,在发现规律之后他们就建立了最初的逻辑:半空中的物品会掉在地上。所以等到他们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扔东西的后果,而这种大人甚至都没发现的“自然而然”就是在婴儿时期反复扔东西中习得的。
就像在早期孩子扔东西时,他之所以能执行“扔”的动作,是因为手中有可扔的物品一般,玩具其实能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诱发儿童表现出特定的游戏选择和游戏行为,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玩具,他就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做出抱娃娃、哄娃娃睡觉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她预先想到要扮演妈妈,而是因为看到了玩具娃娃,才表现出妈妈抱娃娃、哄娃娃的角色行为。因此,如果我们刻意地想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可以提供给他相应的玩具,不同种类的玩具给孩子提供的探索方式不同,孩子得到锻炼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1)社会性玩具
代表玩具:娃娃及其他过家家道具等
对应能力:想象力、共情能力
2)认识性玩具
代表玩具:拼图、扑克牌、敲打玩具等
对应能力:认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活动性玩具
代表玩具:皮球、自行车、木马等
对应能力:身体大肌肉协调能力
4)语言类玩具
代表玩具:八音盒、学习机、卡片等
对应能力:语言能力
5)结构玩具
代表玩具:积木、沙子、纸等
对应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
现在就用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孩子是如何通过这些玩具来锻炼对应的能力。
幼儿从1岁开始,很多家长都会提供给他们一种拖拉玩具,这是活动性玩具的一种,通过牵起牵引绳进行拉动,孩子能锻炼在大范围内行走的能力。如果孩子年龄大一些,可以通过自己跑步的速度、弹跳的高度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与拖拉玩具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白怎样的速度和高度会让玩具“翻车”,怎样的速度是刚刚好,于是在反复的实验中他们会找到某种规律并极大锻炼行走、奔跑的能力。
再比如磁力片,它是结构玩具的一种,同时大多数结构玩具因为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可以充分释放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它们也被成为开放性玩具。孩子在玩磁力片时,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慢慢发现图形的规律,感受磁力片从平面变成立体的乐趣,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拼搭培养创造力和横贯能力。
之后再举一个有场景的例子,大多数家长的童年玩具不像现在一样丰富,但大家应该都折过纸船,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还举办了小组间的纸船航行比赛。以儿童折纸船在小池塘中航行为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自己准备纸张,折叠船只,置于水中,并通过波动身边的水促使船只航行。为了确保纸船能漂得更远,孩子就需要考虑到水对纸张的要求,太渗水的纸张无法长时间航行会半途沉没;太硬的纸张,船只容易沉下去。同时由于赛道往往被设置了一些障碍,比如石头,水中漂浮物等,这就需要儿童自己掌控拨水的方向,来绕开障碍物。如果游戏是在户外进行,空中的风也是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之一,它会与障碍物共同考验孩子的拨水策略,为了不让船只航行偏离方向,儿童就需要依据风力对船只进行较为精准的角度拨水。总之,如果想要第一个将船只开往终点,中间涉及的各种变化需要儿童集中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当我们大人有时候觉得孩子是在瞎玩时,他其实正是在进行酣畅淋漓的脑力运动。
虽然不同的玩具提供的能力发展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只能选择结构玩具,从客观来说,一是孩子无法一天只接触一种玩具,二是这类玩具的使用往往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否则带来的挫败感会高于游戏的乐趣,所以结构玩具虽然在能力培养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也千万别只提供这一类的玩具给孩子。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会对某一类玩具有所偏好,比如有些孩子很喜欢车子,有些孩子喜欢画画、折纸,有些孩子对搭建类玩具乐此不疲,其实在孩子对玩具种类的偏好上暗含了他的兴趣点和能力发展的方向,比如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频繁接触动物标本并喜欢上了这类玩具,当多次进行野外考察时,孩子长大后就会对生物的兴趣更浓厚一些,而孩子对画笔、音乐玩具的执着上的兴趣点就更好发现了。当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偏好时,可以提供更高一阶的玩具,比如更多块的拼图,更复杂的模型等,让孩子挑战一下自我,而在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不仅孩子的能力自然地得到了提高,也会一直保持对此项事物的兴趣。
最后再给家长两点建议:
1)孩子游戏的过程不要过分打扰。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的专注力不好,总是坐不住,实际情况是在孩子全情投入在任何游戏当中时,都是在高度集中精神,如果家长此可以“喝点水吧”“玩具脏,擦擦手”等各种原因打断孩子,他的专注力就遭到了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专注力也无法维持较长的时间。
2)孩子邀请时陪伴他尽情玩耍。
孩子在玩游戏对家长进行邀请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想要分享快乐二是遇到困难想要求助。家长可以借助孩子全然打开心扉的时刻,共同欢笑或轻推孩子一把,加强彼此之间的亲子链接。如果多次拒绝孩子的邀请,孩子将逐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
相信有了玩具的陪伴和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不仅会收获一个快乐的童年,通过游戏习得的能力也能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构建最牢固的基础。
参考资料:爱果父母成长学苑:伍罡:幼儿阶段,孩子到底要学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