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项历史悠久的交易形式,突然成了席卷社交网络和街头巷尾的一股潮流。
我们征集了与练摊儿有关的故事。有的只是冲动之下的一次尝试,也有的是为了生活做出的无奈之举。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练摊儿需要的,是眼光、口才、勇气,和一点“街头智慧”。除此以外,每一个摊位,多少都装裹着时间的记忆和生活的味道。
文
史千蕙
编辑
楚明
运营
肖睿
柠檬时间:年或年春季
地点:北京地坛庙会
十来年前,我通过摆摊儿,第一次实现了经济独立。
当时我还在读大学,前一年,我听说一个同学和家人一起去地坛庙会摆摊儿卖小吃,从年三十到年初七,“每天赚五六万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春节黄金周下来,一共有30多万的流水。
对于一个10年前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笔惊人的数字。我当时在麦当劳打工,时薪6块8,一个月下来最多也就赚个四五百块。其他同学也做做兼职,大多也都是家教和快餐店打工。做生意是脑筋活络的同龄人才能想到的,当时我还有个朋友,在西单开了一家“格子店”,又加上这个在庙会摆摊儿的同学,让我突然觉得,人生离“做生意”这件事很近。
于是我和几个朋友蠢蠢欲动,也想趁着春节大赚一笔。不过,我那个同学的成功经验有他不可复制的部分,人家家里就是开小饭馆的。我们退而求其次,准备进一些小玩意儿卖。
几个玩得好的朋友,带上我一共6个人,大家一合计,决定就这么开始吧。想去地坛庙会摆摊儿,得先搞定摊位。租摊位需要营业执照,很巧,其中一个朋友家里就是有营业执照的,我们因此先分了一部分钱给他爸爸。带上租金,一个人一周的成本在元——又一笔巨款,于是,我们分头找家里要钱了。当时每个人问家里要了1万块,正好赶上过年,家里人最大的担心就是觉得摆摊儿又脏又乱,都是土,我还象征性地跟家里人争辩了几下。
我们去天意批发市场进货,那个市场在3年前的秋天正式停止营业了。我们长着学生的脸,也没背着大黑口袋去进货,批发市场的人都觉得我们是来起哄的,不肯说批发价,报出的都是单品价。比如我们之前考虑过卖T恤,一件进货就要二三十,卖的话得标价四五十才不亏,这价格都快赶上实体店了,问题是,谁会跑到庙会上买和商场价格一样的衣服呀?
最后我们选定了面具。不是那种薄薄的塑料面具,其实它还挺有质感的,甚至很立体,比如张飞的面具,上面真的有毛毛,有点像舞台剧用的那种面具。进货价12,我们卖30——在摆地摊的世界里,这远远算不上暴利。后来我才知道,我那个家里开饭馆的朋友,在嘉年华一样的地方摆摊,3块钱成本的东西,喊价30块。
由于给出的租金少,卖的东西又不“核心”(卖小吃的才是核心地摊),我们被分到了地坛公园里最偏僻的一个角落:在一个最偏远的小门旁边,那个小门在庙会期间还不开。
我们派出了两个男生,去主干道拿着面具兜售。那些长相诡异的面具,成功吸引了小朋友,以及一些口味独特的大人。其他人就坐在那,等着客人来。我们还编了一些顺口溜来吸引客人,人一走近,我们就跟人来疯一样喊。人不来,我们就坐在那儿,自闭,我就感觉自己是个小伙子,在夏天的操场上蹲着,等美女穿着裙子路过。然后只要有人穿着裙子来,甭管好不好看,都想嗷两嗓子。
▲庙会的人流量大,卖些新鲜的玩具很容易吸引小朋友。图/视觉中国
现在想想,大学生去摆摊儿,挺有优势的。年轻,真诚,一看就不是那种地摊老炮儿,天生就能多博取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