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卖掉!”
当孩子拖拉、哭闹的时候,相信很多家长都用过这种办法“威胁”孩子。
但是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显然父母的这种“威胁”式教育虽然见效非常快,但是对孩子成长并不好。
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依赖感和安全感。
在《爸爸去哪儿》第六季中,演员杨烁和儿子杨雨辰的相处,让很多观众忍不住吐槽。
总觉得杨烁下一秒对杨雨辰又要发脾气了,尽管杨雨辰其实已经足够乖巧了。
节目中,杨烁经常使用“强权”话语“威胁”孩子。
杨雨辰每次只能乖乖听话。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只是节目效果,故意营造父子关系不好,然后通过参加节目让父子关系变好。
但看了几期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
杨烁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而儿子也是真的不怎么喜欢爸爸。
一般孩子对父亲都是有崇拜之心,哪怕父亲一般都过于严厉。
但杨雨辰在节目中和父亲相处的时候,表现的更多的是拘谨和害怕。
他很少会在父亲面前大笑,又或者说他不敢在杨烁面前开心大笑,
在他父亲面前,总是苦巴巴的看着跟人间小苦瓜似的,
但是一旦到了父亲不在的时候,他笑得格外开心,就好像自己身上的包袱没有了一样。
村长带着几个孩子在一块玩的时候,村长问杨雨辰喜欢什么样的爸爸。
杨雨辰回答是:
“你这样的”
在孩子内心的深处,他渴望村长这样温柔的爸爸。
而这种温柔细腻恰好是杨雨辰所没有感受过的,他喜欢村长对孩子的这种呵护,
所以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毫不掩饰地直接说:喜欢你这样的。
看到杨雨辰这么说,观众都表示不免有几分心疼,
别的小孩这么说我们会觉得只不过是开玩笑,
但是杨雨辰这么说,却让人觉得这个小孩是真的过得不愉快,他在期待拥有另一个不一样的父亲。
在孩子和父母的相处中,面对孩子拖拉、哭闹等等场景,父母经常会忍不住使用这种语言: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
甚至用各种威胁恐吓的故事,来让孩子听话、乖巧。
在这样的场景下面,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平等,而孩子选择听话,只是因为他怕你,怕你生气与责骂。
虽说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归于语言暴力。
但“强权”式的行为和语言暴力一样,都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
在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中,只有自己可能会接受到某种惩罚的信息,
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自己为什么要去这样做的信息,
也就是说,他们是为了让自己不接受惩罚或者让爸爸/妈妈不生气,才会做出“听话”的选择,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孩子,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威胁的方式肯定会快速的达到目的,但孩子精神所受的压力,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威胁,不亚于体罚与语言暴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渐渐也会失去对家长的依赖感与安全感。
就像前面提到的杨雨辰,虽然在爸爸面前很听话,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动作和表情,更多的是害怕。
孩子没办法琢磨与分辨父母话中的情绪,而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他们时常担心父母会不会不要我了,爸爸妈妈很严肃、很生气,会不会骂我。
甚至玩一会儿,都要不停的确认妈妈还在不在身边,严重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威胁孩子、命令孩子、压迫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惧怕与丢失安全感。
这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并且,这样的话语,并不能让孩子更自律,反而让孩子形成一种惰性。
因为他是被迫去执行的,这种行为给孩子建立了自我约束的“他律”模式,
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惰性。
这种“威胁式”话语,只能换取孩子短暂的听话。
一次、两次、三次
慢慢地,孩子会发现父母所说的结果并不会实现,父母也不可能不要孩子,
而威胁产生的威信,紧接着也会消失。
如果一个人感到威胁,那么用戒律(或说教)来进行教育,只会造成这个人对教育者和教育本身更多的反感。
所以在面对孩子哭闹、拖拉的时候,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1接纳孩子的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我们大人尚且有脾气,何况小孩子呢。
如果孩子不配合,父母就打骂,或者用孩子其他喜欢的事情来“要挟”。
只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用其他的行为来进行反抗。所以,不如换一个方式。
比如:要迟到了,孩子还沉迷玩玩具的时候,父母不妨先共情: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玩这个玩具,它看起来很有意思”
“现在我们要出门了,你一定很不舍得放下吧?”
先认同孩子的情绪,他才会听进去你说的话。
等孩子能耐下性子来听你说话的时候,再给他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
“你今天是想穿这件外套,还是那件?”
“今天我们是走路过去,还是坐车?”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能够中和刚刚打断他的不愉快的情绪。
这样,他们听进去的几率就会更高。
02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学会适当的放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的后果。
孩子上课是他自己的事情,迟到了需要自己接受迟到的后果,被记名字或者是小组扣分;
作业是自己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会批评点名,留堂补做。
通过这样的行为反馈,孩子学会了怎么做才不迟到,
怎样做,才能按时把作业搞定,自然而然的,不再拖拉。
0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有的孩子拖拉,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
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时间、做计划,比家长直接下达指令效果要好得多。
可以跟孩子约定奖惩制度,尊重孩子的意见。
所以事项的安排尽量让孩子自己提出来,父母可以提意见。
时间计划的要点:
(1)一定要符合孩子当下实际能力
(2)跟孩子一起协商制定
(3)奖励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在乎的
(4)计划一旦制定,家长不能随便打破
把时间交给孩子,让他有选择和决定的自由
面对孩子的拖拉、磨蹭、哭闹、不听话....
父母一定要记得,“威胁”、催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学会放手,给孩子用自己的节奏来掌握的机会,
让孩子认识后果,学会承担,
给予他们选择和决定的自由,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与支持和帮助。
相信和鼓励孩子,是对孩子正向行为最好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