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玩具 >> 玩具介绍 >> 正文 >> 正文

宋朝都有哪些玩具,能陪孩子们度过童年

来源:玩具 时间:2023/1/14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在政治上的作为虽然难以与汉唐相提并论,但其在文化上的成就却无出其右,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朝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雅俗共赏”,在曲高和寡的焚香点茶之外,傀儡戏、玩具之类的民俗文化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成为宋代市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玩具是宋人思想倾向、风土人情的见证和标志,也是宋人用来培养儿童礼仪与智慧的“道具”。宋代玩具制作精致、花样繁多,浓缩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风貌。

宋代玩具市场

宋代之前,中原大地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乱与分裂,造成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建国之后,安稳的社会环境带来了经济空前跃进。

全国耕地规模远超前代,其增长速度甚至连明代也难以企及,而且粮食亩产与唐朝相比翻了一倍,江浙地区更是翻了两番,各类经济作物纷繁多样,物质资源极其充足。

宋代的科技水平也大幅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手工制造业和海外贸易的进步和革新,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丰富多姿的玩具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宋代的玩具市场十分庞大,但主要分布在人流量最密集,消费者最集中的大城市之中,北宋时尤以都城东京为最,史料记载,每到清明之时人们会携带各类山亭戏具和美食到郊外踏青,可见玩具已成为平民百姓司空见惯的事物。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迁都临安,继续安享太平,而玩具集中地也从东京转移到了江南一带,周密提到当时杭州民众游乐之景时称:

“书楫轻舫,旁午如织。果蔬、羹酒、宜男、关扑、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上土仪’。”玩具成为了游乐的重要内容。

此外,苏州的玩具产业也极为兴盛,顾禄曾记载:“虎丘耍货,虽俱为孩童玩物,然纸泥竹木治之皆成形质,盖手艺之巧有迁地不能为良者。外省州县多贩鬻于是,又游人之来虎丘者,也必买之归悦儿曹,谓之‘土宜’”

可知苏州虎丘作为当时儿童玩具的集中地,已经声名远扬,聚集了众多贩卖玩具的商人,而且许多游客会选择来此购买给孩子的礼物。

宋代玩具生产速度快、产量大,销售业异常发达,南宋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行会:“更有儿童戏耍物件,也有上行之所,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而根据玩具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价格也呈现出了两极化的格局。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有言:“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一枚傩戏面具竟价值万钱,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制造工艺的水平之高,但购买者只能是富豪之家。

当然,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也有适合他们的产品,只要二三百钱就能淘到了“山亭儿,庵儿,宝塔儿,石桥儿,屏风儿,人物儿”等等一大堆烧陶玩具,从中自可窥见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

宋代玩具种类

中国的玩具文化虽然自商周时期便已有物可证,但是一直以来都只是小道,并不受社会主流所重视,直到宋代,玩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工艺先进,而且材质各异,创造出了花样繁多的玩具文化。

宋代玩具中最常见且颇具观赏性的是泥塑与玩偶:

宋代泥塑玩具风靡全国,是当时大人小孩都喜爱的玩具,人们称之为“磨喝乐”、“泥孩儿”、“泥婴”、“土稚”等等,泥塑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到宋代成为了制作小型玩具的主要模式。

目前宋代出土了不少小型泥塑文物,有执扇戴冠的贵女,有盘腿而坐的儒生,有合掌鞠躬的小孩儿,各个神态生动,妙丽传神,很多连手臂上的线条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见当时泥塑玩具制作之精巧。

傀儡玩偶源自于历史悠久的傀儡戏,是宋代市肆中常卖的一种玩具,傀儡玩偶趣味灵巧,又易于操控,是宋代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苏汉臣的《傀儡婴戏图》就描绘了四个小孩操纵傀儡玩偶,表演节目的场景。

另外还有娱乐性更强的音响类玩具,譬如陶哨、瓷哨、泥哨、空竹、琉璃喇叭、拨浪鼓、援叫、花棒锤、小锣鼓、小乐器等等。

拨浪鼓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宋代的鼓身有木的也有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则是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南宋《五瑞图》中就有五个童子头戴面具大跳傩舞,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件拨浪鼓。宋人所制的拨浪鼓造型与今天相比更加丰富,有长有扁,鼓面绘有花纹,手柄形状不一,鼓的双耳由酸枣核、木珠、贝壳,或者金银玉石制成。

宋代的玩具除了娱乐类以外,还有健身之用譬如蹴鞠,南宋江少虞记载:“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也谓为毬焉。……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也谓为筑毬鞠也。”

民间少年玩儿蹴鞠类似于现在的毽子一样,蹴球多的胜利,掉落在地则为失败,这种游戏简单有趣,传遍了大江南北。

陀螺也是在宋代普及开来,细究两宋时期的绘画作品,其中多有陀螺与小鞭子出现,可以证明“鞭陀罗”在当时已是普遍性的儿童玩具,此外,还有“千千车”,大致类似于如今的手捻陀螺,而毽子、竹马之类人们熟知的玩具宋时也都很流行。

宋代考验智力的玩具在上层社会颇为普遍,选仙、加减、插关火、大小象戏、弈棋、采选、打马、七巧板、益智图、纸牌、华容道、九连环、蛇环、花篮环、孔明锁、重排九宫等等,有十几种之多。

而当时棋具、古环之类的制作也别致新颖,达到了很高水平,豪富之家甚至极尽珍宝只为一幅象棋桌,“沉香为局面,牙栅界之,其外用乌木花梨白檀数匝缘饰,以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头填以银,芬芗袭人。”

宋代玩具功能

宋初人口数量少,不利于国家发展,于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譬如“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给养不起孩子的家庭发放生育资金,或是给怀孕的家庭免除部分徭役,还有支持寡妇再嫁等等。

总之在宋代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之下,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出生了,教育又成了大问题,精致而富有教育意味的玩具自然而然成为了整个社会所需要和被鼓励的产业,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宋代玩具文化是国家战略的产物。

游戏是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一部分,荷兰著名学者胡伊青加说过:“真正的、纯粹的游戏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基础之一。”因而玩具的首要作用就是让儿童获得身心的愉悦。

譬如李嵩在《货郎图》中画了三种风筝,一种为鸟形彩绘风筝,神态自在,展翅之姿轻盈灵动;一种是鲶鱼风筝,大头、大嘴,长尾,搞怪而又诙谐;还有一种是瓦片风筝,只需四根细竹篾,两三根线即可放飞,简便易行。

这些造型各异的风筝为孩子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风筝的形态往往诙谐夸张,能够对心智产生积极的刺激,调动愉悦乐观的情绪,风筝在天上飘动的姿态又能够让孩子产生正面的联想,从而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宋人爱美,他们不仅追求妆容服饰的精致之美,亦将宋代独特的审美观念融汇于玩具之中,而精美的玩具又会反作用于儿童,从而能够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譬如一些陶瓷玩具造型简单粗犷、生动有趣,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艺术的夸张性,或优雅美好,或幽默诙谐,儿童与玩具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地就会产生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玩具可以说是儿童最好的艺术启蒙老师。

而且宋代的玩具大多取材于自然,譬如竹木、泥石等物,制作的玩具造型也有许多写实的花鸟鱼虫,儿童在玩耍时就能认识各种材料和动植物,同时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发展。

像七巧板、九连环、象棋、围棋、华容道之类的益智玩具能够锻炼儿童缜密的梳理性,刺激人们思维的活跃,因而也是提高儿童观察、思维、记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不二之选。

杨世明就曾赞叹过古环:“中国古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游戏玩具,它们充分运用了数学拓扑学原理,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值得骄傲的发明和创造。”

从宋代玩具文化的发展状况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宋代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这句话的内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