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小时候都曾或多或少地听过大人说过下面这些话:
你是大孩子,要让着弟弟/妹妹。
没事,喜欢就拿走吧。
你这么自私,是没人和你一起玩的。
你的玩具都是我买的,我想送谁就送谁。
在大人看来,分享出去的不过是一件物品而已。但在小时候的我们眼中,被随便送走的,是守护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勇气。
劝孩子分享玩具这一行为,并不可取!
1
孩子不分享玩具意味着自私?
而成为大人后的我们,面对孩子间玩具的争抢时,常常会劝孩子分享玩具。
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会迎来“你怎么这么自私!”的指责。
如果孩子开始哭闹,坚决不从,就又会对孩子展开“做人不能太自私”的思想道德教育。
但真正应该被教育的是:那个随便就想要别人手里玩具的,别人不给还要撒泼打滚,哭哭闹闹的孩子吧!
礼让有错吗?
当然没错,但礼让和分享应该是愉快的,是心甘情愿的,是自己会因为自己的分享行为而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
而不是委曲求全,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他人,这样只会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罢了!
2
别抹杀孩子的物权意识
孩子的共情心理,要四岁以后才会产生。
更何况大多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太理解分享的意义。
他们会把“分享”当成是一种永久的失去,所以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哭的那么撕心裂肺了。
对玩具的“吝啬”,恰恰也是孩子开始具备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的表现。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不分享”的行为被称为“物权意识敏感期”。
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阶段,只是出现的时间不一样。
一般孩子在1岁半到3岁之间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开始认识自己到一切,慢慢的对自己的物品也有了感受。
发现这是我的东西,我要保护这些东西,谁也不能动。
典型表现就是孩子会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3
先尊重孩子物权,再引导分享
只有在孩子的物权被大人充分尊重以后,孩子才会逐渐学会尊重他人物权,同时慢慢了解分享对自己的意义。
1、分享从家里开始,从小朋友最熟悉的人开始。
家人获得小朋友的“分享”后,要真正实行,并表示感谢。
从安全感的角度出发,小朋友会更愿意和一直给予自己的人进行分享,而这些人往往就是和小朋友朝夕相处的家人。
给大家提醒的是:家长在拿到小朋友分享的物品后,要及时对小朋友表示感谢,让小朋友了解分享会让人觉得快乐。
如果分享的是食物,家长要真正地“分享”,不要拿到以后感谢完小朋友又还给他。
这样小朋友会觉得分享只是一种形式,不利于小朋友了解分享真正的意义。
2、告诉小朋友,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快乐的
家中有好吃的食物或者好玩的东西,在给小朋友的同时也要分给其他家庭成员,不要让小朋友有“吃独食”或“这个只有我才能玩”的“特权感”。
让小朋友知道分享是大家一起参与的事情。不要让小朋友觉得什么时候他都是最重要的。
3、不强迫小朋友分享
不管是家中,还是外面,永远不要强迫小朋友分享。
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给小朋友自己决定的权利;同时要告诉小朋友,你不想分享给别人,也就不能要求别人也分享给你,因为这是相互的。
4
尊重物权,也要确立物权边界
孩子有保护自己所属物的意识,但是也不代表自己看中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这时树立正确的物权边界就尤为重要。
如果只要孩子喜欢的东西,都被神不知鬼不觉的拿回家。
如果遭到其他孩子的阻挡,就一定要争抢,直到拥有这件物品的所有权,那么就容易被人说这孩子太过霸道,不明事理。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该如何做呢?
1.家长需要耐心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区别,粗暴地呵斥、制止孩子的行为不仅不能让他们明白道理,还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好奇心。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如果自己悄悄拿走别人的东西,失主找不到了会着急、难过。
例如,家长可以问宝宝“你喜欢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你想玩的时候找不到了,你会怎么样?”
2.尽快归还
如果孩子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可以先打个电话,告诉对方缘由,然后尽早带孩子把东西还回去。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鼓励孩子主动把东西还给对方,争取物主的原谅。
务必从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让他们建立“边界”,就像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线一样,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成长,互相尊重。
因此,下次再有孩子间玩具争执,父母们请记得保护好孩子勇敢说“不”的权利,培养孩子尊重自我意志、勇于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关于橙妈
有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欢迎留言
多多交流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