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鹤年本文整理自《家有四男》学院君说:家里有超过两个孩子的家长可能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孩子总是会因为玩具、电子设备、家务等问题而发生争吵。而如何处理这类问题非常考验父母的能力,稍稍处理不当,就会伤害到其中一方,甚至会影响到孩子间的感情。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位教授,在欧美生活了四十多年,但坚持用传统文化解决4个男孩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被称为按天性培养孩子的典范。而关于解决孩子间争抢资源的问题,他也有与众不同的做法。我们家有四个男孩。兄弟四人一起长大,吵架难免,而且是非难辨。刚才还玩得好好的,一下子就吵起来:弟弟说哥哥欺侮他,哥哥说弟弟不守游戏规则;弟弟说哥哥没有把规则说清楚,哥哥说规则谁都知道一一究竟谁是谁非?哥哥说弟弟故意弄坏他的玩具,弟弟说不是故意的,而且哥哥前天也弄坏他的玩具一一到底是不是故意?弟弟说今天不应是他当值洗碗碟,昨天做了,哥哥说弟弟抵赖,昨天家里不做饭,吃外卖,没用碗碟,弟弟说昨天他收拾外卖盆子,今天应该是哥哥值日一一怎样才算公道?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相信家里有兄弟姐妹的都深有体会。兄友弟恭是处理兄弟矛盾的首要原则家庭不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以利益为联系的,而家庭要以爱为本。在处理兄弟间的矛盾时,我们家只有一个原则: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表现在“父慈子孝”,兄弟之间的爱表现在“兄友弟恭”。在家庭文化上,我们要求哥哥处处爱弟弟;在兄弟争执上,我们要求弟弟听哥哥的。“
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要先让孩子自省一下。
哥哥应当自省,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对弟弟友好,有没有照顾、谦让弟弟;弟弟应该自省,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对身为兄长保持尊敬、谦卑。心理上,哥哥对弟弟没有戒心,弟弟对哥哥却有信任。
(四兄弟,摄于家门前)良好习惯和平衡心态相辅相生,同等重要。孩子是没有大奸大恶的,这些都是长大后才现形,但都是在成长中成形。顽皮是孩子天性,但父母过纵与过严都会使孩子心态失衡。因此良好习惯和平衡心态不可缺一。在这基础上,兄弟间偶尔的争执就比较好解决。我家的原则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兄弟之事兄弟清楚,关键是他们能否想得通和看得开。纷争有两类。一是物之争,例如争玩具。我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兄弟两人都不准玩,各坐饭桌一端,不准说话,不准做任何事,直到问题解决、怎样解决两人自己定。往往是这样的情形:头一分钟两人怒目相看;第二分钟,两人闷;第三分钟两人开始互相逗笑。此时我们就问:“还争不争?”他们俩会一齐说:“不争了。”我们也不管兄弟间是怎样解决的,反正是解决了。由于从小就是这套,孩子们也学精了,知道吵是浪费玩的时间,所以也很少真的吵。二是理之争,例如是争公道。我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问弟弟:“听了哥哥的话没有?”我家规矩是就算不服气也得先听话。弟弟做好了,我们就问哥哥:“你准备怎样去表示爱护弟弟?”此时,哥哥的气消了,总会找到一些可以让弟弟觉得好受的事情,例如下一次多让点弟弟多给点弟弟。当然,我们会跟进,不容抵赖。由于从小就是这套,弟弟知道不想听哥哥话也得要听。但事后总会有些甜头:哥哥也知道对弟弟的权力是有相对应的责任的,因此对弟弟的施威也会权宜。这培养了兄弟之间的默契,各人懂得避重就轻,成长后做人处世也懂点分寸。当然,孩子长大后自然不会争玩具,争分工,但对家事,世事的不同看法并没有构成他们之间的芥蒂,反成为他们聚在一起时佐谈的材料。中国有句古话叫:“家和万事兴”。依我之见,“和”的基础是“平”,不是平等,而是平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平衡,家庭才会和睦。但平衡是动态的,就像一个天平,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千千万万的事会使天平失衡。而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调拨天平去维持平衡。我们的经验是在父母的爱之下、长幼有序之中,兄友弟恭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兄友弟恭的家庭文化下,孩子们也会发挥他们的智慧去淡化一些无可避免的“争”。印象最深是分食物。四兄弟怎样分一块蛋糕或一盆菜?他们的办法是谁都可以负责分,但负责分的人一定要最后一个去拿。例如,要是老大分,就其他人先拿,最后一份才是老大的。因此负责分的人就会想尽办法分得最“公道”。每次分东西,但见分的那个聚精会神,其他的在旁指指点点。有次分月饼,一个月饼分四份,也就是两刀。馅里头有两只蛋黄,人人想吃,但是要切开月饼才看得见。老大操刀,有说这边下手,有说那边下手。一刀下去,饼分两半,哄堂大叫,因为看不见蛋黄。看来第二刀下去,可能有人会得全黄,有人要拿全白。老二说,这不妥当,大哥哥最后拿,肯定全白。老三聪明,说“分八份,每人拿两份,但分内轮掌,先四份,再四份”。我在旁看,四兄弟的童真和相互关怀,可爱极了。自怜要不得,自信才是积极老大是长子,我们家的教育传统都是从他开始的。自从七岁知道他患有抽动症,我们就特别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