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玩具 >> 玩具发展 >> 正文 >> 正文

家乡棉花的前世今生文林海

来源:玩具 时间:2022/10/11

叫花不是花,开得白花花,

用手摘下来,朵朵能纺纱。

这是小时候常说的一句谜语,其实很浅显易懂,大家一听就知道谜底是啥。是啊,这就是棉花的本色,也惟有棉花才有这个特色。

棉花,实际上是植物种子上长的“毛”,也就是植物纤维。种子为什么要长毛呢?

如果以杨柳絮为例,你应该就能更直观的理解长毛的意义了。杨树毛也是一种植物纤维,有了这个毛毛,种子就可以随风飘走,有的甚至能传播到数百公里以外,完成种群扩散。

棉花的种子也长毛,但这个毛不仅能飞,而且能让种子落入水中后不至于沉没,顺水漂流到很远的地方。而我们的祖先正是看到了这白色的毛毛可以利用来纺线织布,将其种植驯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棉花。

棉花的原产地是美洲,印度和阿拉伯等热带地区。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棉花大量传入中国,是在宋末元初,到了元代,家乡中原地区逐渐开始种植棉花。

据史料记载,是元朝一位名叫黄道婆的织工改革了棉纺织工具,并将纺织技术传播开来的。接着明朝朱元璋又大力推广、扶持人们种棉,全国能种的地方已广泛种植。此时人们穿的衣服,盖的被子,用的绳子等都用棉花来制作了。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清朝诗人也真实写出了家乡棉花的特色。

现在我国种植的棉花主要是大陆棉和海岛棉,海岛棉又叫长绒棉,目前主要在新疆种植,家乡种的就是大陆棉。棉纤维越细、越长、强度越高,就越能纺出质量更高的织物。

家乡地处中原,冲积平原,一马平川,又处在南北过渡地区,兼具南北气候之长,雨热同季,土地肥沃,基本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尤其非常适合棉花这种农作物的生长,自古以来就是棉花最重要的传统产区之一。

从我记事起,家乡就种有棉花,我家当然也不例外。

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造句、写作,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棉花像雪一样白。

虽说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后期,但我也是有玩具的人。我重要的玩具就是一个铁轱辘,一种轧棉花机上面的圆型废旧配件,我拿它在地上滚来滚去,不亦乐乎。稍后我还拥有人生的第一辆车,父亲用这个铁轮子,用木头作架子,给我做了一个小推车。我推着它到处跑,拉青草,乐此不疲。

早在解放初期,家乡就建有大型棉纺织企业——新野县棉纺厂,还有毛巾被单等工厂,纺纱织布,产业链比较发达和完整。各个乡镇也都建有花厂,提供收购、轧花、榨油等一条龙服务。还有很多专门轧花的作坊和加工面被套的手工艺人。

小时候是听着纺车的唧唧声音,看着织布梭子的来回跳动,穿着长辈们做的棉衣和鞋子,盖着自制棉被,唱着奶奶和母亲教的歌谣:“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妈纺花,小乖娃,快长大,长大了,切西瓜,切开后,给妈妈;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妈纺花,小乖娃,你睡吧……”长大的。

奶奶有一辆纺车,专门纺棉线用。手摇纺车主要是木头做成的。只见奶奶纺花时,先是把搓好的花剂一头粘在锭子尖上,然后右手摇转纺花车,左手随着锭子旋转,慢慢上扬抽拉花剂,接着回转纺花车,使锭子倒转,花剂就像春蚕吐丝一样,绵绵不断地吐出一根根细线。如果一根花剂纺完,可将另一根花剂接上,继续纺织。一根根细线在纺花车“吱呀吱呀”的鸣叫中上下翻飞,那场景就像是一幕带着音乐的魔术表演。

手摇纺线很慢,我时常感叹长长的线,没完没了,啥时候才能纺完呀。奶奶总说,快了,不着急,你看看,这锭子越变越大了。怪不的大人们常说,老婆婆纺线——慢上劲。我也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经过奶奶披星戴月的摇动,线终于纺完,接着就要准备织布了。隔壁花奶有一台织布机,也是木头自己做的,当时看起来很高大上。我有幸赶上了他们织布做衣的末班车,亲眼目睹了织布的过程。

织布一般需要几个人合作,首先将线从锭架上牵引、编整在一起,这决定着所要织成布的长短、宽窄。

接着刷机:将牵好的线梳理均匀,缠绕在机轴上,即“整经”。

再接着穿杼:将线一根一根穿到杼缝里,为织布做准备,决定着所织布的宽窄、疏密。

稍后做穗:右手持一细滑木条,即梭子,其不断的摆动,将线锥上的线缠绕成两头尖中间粗的穗状体,放进织布梭中,做纬线使用。

最后才能真正坐在织布机旁,哐嗵哐嗵织起来,这是将线变成布的重要程序。两脚协调踩下踏板、两手投梭、接梭,经线、纬线交替交织,手织布就一点点的被织成了。

纺线、挠线、走绺、相线、织布……织完一批家织布,大小要9个环节,嘤嘤嗡嗡的纺车声,咣当咣当的织布声,锃亮的银梭在缯篦前来回穿梭。家织布曾织就包裹生命的襁褓,织就喜庆的嫁衣,织就日常的一切穿着,织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染布,一般染成蓝色或黑色等。小件物品可以自己染,大件或较多的布就送到专业的染坊。隔壁村就有染坊,让其帮忙染色,村里也有叫喊染布的流动商贩,上门服务。他们叫着:染布的来了,染布的来了。老白姓听到后就把布或衣服拿给他们,记好名字,然后过段时间,就把染好的物品送过来了,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现象。

染好的布就随心所欲,自己做成衣服、被单等。由棉花织成的布,天然质朴,冬暖夏凉,穿用舒适,没有静电等优点,深受广大百姓喜欢。

棉花不仅可以纺线织布,做衣缝鞋,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做面被等保温物品。这需要专业技术。

那时候农村有一门重要的手工艺,就是弹棉花做被套。记得堂哥结婚时,用的被套都是手工弹制的。

首先要把准备做被套的棉花,用轧花机把面籽去除掉,这机器我前面说过,我小时候就有了,然后用弹花机初步弹开,呈大卷的薄片状。接着一层一层铺好,铺成所需被套的大小和其厚度,整理平整。

此时匠人身背像弓一样的东西,用木槌敲打弓弦,棉花就被弹起来了,弹过的棉花更柔软、舒适。砰、砰、砰,悦耳动听的音乐响彻在农家院里,把结婚的氛围都带动了起来。

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敲打后,棉胎弹好后后就开始拉网线,即用线把棉胎网起来,最后是用大圆木墩子反复揉压棉胎,使其更好地融为一体,也更加结实耐用,柔软舒适。

水有源,树有根。那棉花从哪来的呢?

清明前,去种棉。家乡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是种棉的季节,也基本就是这个时节。记事后的八十年代,种棉一般是用种子直接播种的。

首先把自家的棉籽用温水泡好后,就种在大田里,然后施肥,接着就要浇水。春天雨水较少,必须要去比较远的地方挑水,一担几十斤重的水,压在娇嫩的肩膀上,往往疼得咬牙切齿,汗流浃背,最后要封细土覆盖。

过几天后,棉籽就拱出地面,探出头来,想看看这明媚的春光呢。

家乡的气候一般是一年两熟制,不像新疆、东北一年只能种一季作物。家乡完全可以满足一年周期内,种一季小麦和种一季棉花。麦割罢,就种花,既有小麦吃饭,又有棉花养家,一举多得,如此播种的棉花的称为茬花或晚花。当然也可以选择一年只种一季棉花,称为春花或早花,这样生产周期长,产量更高一些。还可以麦棉套种,这样更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最常用的方法,称为麦套棉。

后来为了让其早发芽,采用了新技术,用地膜覆盖。可当时的产量始终较低,效益不太理想,因当时有了经济作物薄荷,它比种棉花的收入高些,所以当时农民种棉积极性还并不太高。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薄荷行情的跌落,农民又不愿种植了,又想到了棉花。接着政府人员看到了现状,遂开始号召、鼓励农民种棉花。专门划了土地,为棉花大方,区内全部种棉花,“要想发,种棉花;”“棉花是个宝,家家离不了”等口号。政府专门组织专家等人员指导农民种植,广播电台和大喇叭有农艺师讲解棉花的种植、管理方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很多。

此时采用的是育苗移栽最新技术。在地头挖一个育苗所用的大花池,浇上水让其土壤湿透,过一两天后,开始和泥巴,然后铺平,划好一寸多见方的格子,再在方格内点上一两颗棉花籽,施肥后洒上两公分左右的尘土覆盖,并洒水保湿,打上农药,防病、防草,接着用竹杆搭好拱棚,盖上塑料纸保温,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大概二十天左右,幼苗出现真叶后,选择天气晴朗,大阳最历害的时候进行移栽。不能因为天热怕晒太阳,选择阴雨天移栽,棉苗是不旺的,成活率是不太高的。

幼苗都是带土移栽,首先用铲子在苗床上铲起来,再彻底切断开,使其呈方形的土块,然后小心翼翼装筐子里,防止土块破碎,挑到地里面去。

由于家乡一般是麦棉套种,此时田地里还长着小麦,挑着棉苗重担,还要挑着大水桶浇灌,踩在松软的土地上,还要绕着窄窄的麦行走,有时候,还要从很远的地方用车拉水,停在地头,然后再挑到田地里面,辛苦可想而知。所以一般种棉花时,都是两三家合作,互相帮忙,共度难关。

经过刨坑,施肥,浇水,封土等一系列工序,才算移栽完毕。毒辣的太阳,高强度的工作,人往往累的精疲力竭,话不多说。

棉花本是热带多年生木本植物,能长高达六米。经过人类多年培育后,变成了一年生木本植物,可它还保留了木本植物的一些特性。

家乡的棉花一般控制在一米多高。分枝能力很强,在生育期特别是现蕾、开花、结铃期,为了控制营养和疯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获得高产和稳产,需要做好整枝打杈控旺工作,包括去叶枝(也叫捋裤腿,)、打顶尖、打群尖、抹赘芽、去老叶,这一系列工作,家乡话统成作花。

还要培土、拔草、浇水、施肥等,这是一项费工费力的技术活,经常需要弯腰作业,累得腰酸背痛、晕头转向是家常便饭。

天气越炎热、湿润,棉花长得越快,也吸引了大量病害虫光顾。那时候棉花特别爱生虫害,有蚜虫、红蜘蛛,最多、最顽强的虫害是棉铃虫,它专吃花蕊、棉桃等,好好的花蕊、棉桃能让它一扫而光,惨不忍睹。

可能一些年轻人不太明白,棉花也是会开花的,而且花很大,很漂亮,有红色、粉红色、白色、黄色等,丰富多彩,鲜艳夺目,且能二度或三度开花,特色鲜明。

害虫频频侵袭,就需要背上药桶喷洒药物,防治病虫害,控制旺长,家乡高大健壮的棉花,加上冲的深沟,人站在沟底,棉花跟人都差不多高。在密不透风的地里背着沉重的药桶,往往都是汗流浃背,中暑和中毒的情况也很常见。而且每隔三五天酒就要喷洒各种药物,非常繁琐。

棉铃虫能繁殖三、四代,产生了抗药性,必须要配和人工逮虫。每到放暑假时,也是虫害的高峰期,我们天刚亮就起床到田地里逮虫,此时大部分棉铃虫,还钻在棉花的花里面睡大觉,非常容逮到,每天都能逮到很多,天天如此。

青枝绿叶一树桃,外长骨头里长毛,

有朝一日桃子熟,里长骨头外长毛。

——打一植物

谜底就是棉桃,因棉花结的果实很像桃子,故名棉桃,又因为像个铃铛,有的地方也叫它棉铃。棉花的花落之后,就开始结棉桃了。

到了八月底,棉桃陆续开放了,咧开了嘴,吐出了花蕊,棉桃外壳也有青变黑了,这时就需要去摘棉花了。

摘花必须要起五更,打黄昏。否则太阳光太历害了,把棉桃周边的叶子晒焦了,彼此粘在棉花上,很难取下来,影响品质。那时候每家都是种几亩棉花,有的十来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担着挑子,擓着筐子出发了,这时候露水很大,每每把衣服都趟湿了,很不舒服。

家乡人民一般都是在田地里,先把棉桃快速摘下来,放到大竹筐里,然后挑回家里。到后来,棉花收购厂对棉叶、杂草的要求不严,我把棉花装在长虫皮袋(蛇皮袋)里,用自行车托运,加快了速度。

棉花本不是统一开放成熟,也怕小偷光顾,高峰期往往每隔约两天就要去摘一次。趁晚上有空时,再慢慢把棉花从棉桃上剥下来,这才算是真正的棉花。

每当睡着一段时间醒来后,还能看到父母在灯光下剥棉壳,埋头苦干。屋里到处都是棉桃,他们要加班加点把棉花剥出来,趁天晴抓紧晾晒在用芦苇等编织的簿上。晾晒也是重要的工序,棉花要晒干需要好几天,家里到处都是,有时候没地方晒,就拿个单子把它晒在田地边,真的应了那句话,雪白的棉花的堆成山,

天变一时,夏天的雨说来就来。下雨了就要提前去摘收棉花,免得被雨水打湿,轻者变色,品质下降,重者发霉烂掉,一文不值。

晒干后的棉花,大包小包装在架子车上,后来也有用自行车托或拖拉机拉的,棉花很占地方,不容易装,然后拉到乡镇上的棉花厂去卖,由国家统一收购。

那时候卖棉花的人特别多,父母往往都是起五更去,比我们上早学还早,一般是跟乡亲们结板而去,互相照应。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到了之后,还要排队等候,非常麻烦。经过一阵的嚷嚷――辩论棉花的好和坏,争执棉花的干和湿,讨论棉花的衣分,压级压价,基本上都是人家说了算,不管咋说,车上一般都空空了,到了深更半夜才能到家。

到快过年时,花厂的棉籽油就可以去领了,过年吃油不缺了。棉籽油是很好的食用油,香味浓,上色好,那时候是我们常吃的油。

卖棉得到微薄的收入,我们才能交学费,才能买化肥、农药,才能打发人情世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挣钱的方式更多了,农民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可以外出打工、经商等。种棉花工序繁多,费工、费时,棉花是大水、大肥植物,能吃能喝。那时候天旱时浇水困难,结果期若雨水多,棉桃、棉花易发霉,虫害难以控制,打农药风险较高,收入总体并不多,且不稳定,特殊年份,甚至赔钱,所以农民渐渐就不愿种了。就改为种植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主,由花生等彻底替代了棉花。

到了本世纪初,家乡的棉花就越来越少了,十年前就基本绝迹了。从此家乡种了几百年的棉花就消失了,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传统的中国棉花产区,也都基本消失了。

家乡虽然不种棉花的了,但纺织业还在继续蓬勃发展,规模巨大,新野县是中国的纺织名城。目前一个小小的中原县城,就有纺织企业几十家,这在内地县城是不多见的。

其中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家和河南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公司共有4个生产分厂,1个新疆原料供应基地,每年从新疆购不低于十万吨。拥有各种进口设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领先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综合实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去年10月,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年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排名”百强企业和优良发展型企业排名结果发布,新纺公司位列第七位!先后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前二十强企业”、“全国纺织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被评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还有很多大型织布厂,制衣厂等配套企业,有完整的产业链,解决了几万人的就业,是新野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

一个大规模的新兴棉花产区——新疆,扛起了大旗,撑起了全国棉花生产的重任。新疆位置独特,气温合适,人少地多,且连片,适合大规模种植,便于机械化操作,新疆棉花跟传统产区不同,又有建设兵团加持,实力雄厚,再加上政府的扶持补贴等,目前是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也是我国惟一的长绒棉产区。

新疆的棉花跟中国传统产区种植的棉花不同,一般属于海岛棉,品种比较矮、密、早。种植方法也大不同,新疆现在大部分都是机械化耕种、收获,无人机打药等,根本不存在像某些人所说的“强迫性”和、“再教育”,都是心甘情愿的,种棉收入又高,农民喜欢种植,安居乐业。洁白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人抹黑!

棉花全身都是宝,衣食住行离不了。用途非常广泛,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就连剩下的棉花杆子以及棉桃壳子,也是很好的硬柴,且方便添入,是家乡人民蒸馍做饭等上好的柴火。而且现在可以盆栽棉花,棉桃其实挺好看的,可以制作插花装饰,很有特色。

我现在虽躺在深圳的土地上,却盖着家乡产的棉花被。结婚时的八床棉被,都是自家棉花做的,柔软舒适,自然朴实,始终倍加珍惜,不离不弃!其他亲朋好友也都喜欢家乡的棉花被,前几年给他们做了棉被,快递到亲戚那里,得到了热烈称赞。

棉花虽然远离我的生活十多年了,但棉花的往事那么深刻、清晰,它曾经是我青少年时代和父母及祖祖辈辈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关于棉花的事情有太多值得说的故事。这篇家乡的棉花,献给我熟悉、深爱的家乡,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乡亲们,愿棉花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温暖和舒适。

作者简介:林海,河南古城新野人,寓意民族之林,海纳百川。工作在深圳,吾笔写吾心。心存美和爱,快乐每一人。结识善缘,坦承相见。爱好广泛,随遇而安。情义无限,纯真自然。勇往直前,快乐永远。文章大多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偶有拙作散见于各媒体平台,当然,如也能在茶余饭后得到大家些许青睐,便感欣慰。秉持:一起来分享,共同去成长,传播正能量,人生有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