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玩具 >> 玩具发展 >> 正文 >> 正文

你还记得童年的那些铁哥们吗艺术与设

来源:玩具 时间:2023/4/7
白癜风怎么治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在中国长大的七零后八零后,集体记忆之一或许是被称为“铁哥们”的铁皮玩具,比如绿色的发条小青蛙,只要拧紧它身体右侧的发条,它就可以蹦蹦跳跳。自从年从欧洲引入上海后,铁皮青蛙一步步跳到了全国各地,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几乎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孩子们的“国民玩具”。运用相同机械原理的还有铁皮老鼠、“小鸡吃米”、“小熊拍照”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铁哥们”渐渐退到历史的幕后。而最近这些年,铁皮玩具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带着“怀旧”、“复古”、“童年记忆”的属性,成为一些曾经是孩子的成年人们热衷的收藏品。

不久前,位于瑞士的苏黎世玩具博物馆(ZürcherSpielzeugmuseum)推出新的特展《唤醒记忆:机械与电动玩具(-)》。苏黎世玩具博物馆,是瑞士最大的玩具公司FranzCarlWeber的私人收藏馆。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玩具演变史,反映各个时代生活面貌的玩具在这里聚集:火车和蒸汽机见证了技术革命,洋娃娃和她们的服饰呈现了时尚趋势,毛绒玩具展示了前几代人的居家生活……而这次“唤醒记忆”之旅的主角,是铁皮玩具,从各种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火箭、轮船、建筑起重机到踩单车的象、浑身五彩的发条鸟、穿礼服的猴子,再到以旋转的地球仪为代表的游乐园系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由德国、日本、法国、中国、因素和前苏联等国家地区生产的件铁皮玩具,聚集在这座位于老城中心的玩具博物馆。

铁皮玩具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当时,“马口铁”(tinplate),也就是表面镀有一层锡的铁皮,通过手工压制和手工彩绘上漆,被当做木质玩具的廉价替代品,用于制造玩具。

年代,德国的铁皮玩具业迎来第一次小高峰。恩斯特·保罗·莱曼(ErnstPaulLehmann)创立的莱曼公司,是当时最大的玩具生产商,它90%的玩具都用于出口。做工精致、材质轻巧的机械铁皮玩具,是莱曼的创新产品,有各种职业身份的人物,滑雪者、司机、跳踢踏舞的舞者,有不同动物,驴、骡子、鸵鸟、斑马等。它们的原料也是马口铁,用机器冲压塑形,再通过石版印刷技术,为它换上“新装”,接着在“体内”安置简单的发条,一个带有自动装置的玩具就此诞生。推广新玩具的同时,莱曼公司也及时为自己的发条马达申请了专利。

这时,机械工业的发展,让铁皮玩具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生产成本也得以降低。除了价格亲民,铁皮玩具得以风靡的一大优点是结实:马口铁不容易生锈,防水防摔,比起木质玩具,它们更有希望陪孩子度过“破坏力”十足的童年。

那时,很多孩子在圣诞节都收到过铁皮玩具。现在70多岁的铁皮玩具收藏家彼得·劳尔(PeterLauer)的童年,是在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大背景下度过的。他印象很深刻:“过去,圣诞节一定要有玩具作为圣诞礼物,没有的话,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圣诞节。”他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的圣诞礼物是铁皮小汽车,圣诞之后的第一周,他每晚都带小汽车一起上床睡觉,当最初的欣快感减弱后,床头柜上还是为这俩小汽车预留了充足的“停车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劳尔从当年爱好铁皮玩具的孩子,长成了痴迷其背后技术的收藏家。他经常去跳蚤市场上“狩猎”,也在ebay这样的购物网站搜罗二手玩具。“一个新的玩具到了我手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开它,看看它的运转原理。”如果年岁久远的玩具已经“残疾”了,他会给它们做手术,把它们修好。“我会为它们注入新生命,有需要的话,我甚至会拆开马达。”对于劳尔来说,从小到大,各个阶段走入生命的不同的铁皮玩具,就像是他的“日记”,“它们的制造过程非常繁复,涉及很多手工活。它们不仅仅是玩具,也是时间的记录者。”就像经典的LBG莱曼大火车系列,至今仍然是令全球各地玩具收藏家们垂涎的珍贵藏品;它们记录了那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身为资深收藏家的彼得·劳尔,也经历了铁皮玩具生产中心的转移——二战之后,因为成本优势,日本逐渐取代德国,成为铁皮玩具业新的“世界工厂”。当时,美国在日本开办很多工厂,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大量制造铁皮玩具。年起,日本的铁皮机器人成为孩子们共同渴望的玩具,那时的马达分两种:发条驱动和电力驱动。

年成立的金属屋(Marumiya),是日本著名的铁皮玩具制造商。它们生产制造的很多由小型电池驱动的铁皮机器人,从日本走向世界不同角落的孩子们的房间。从小人国机器人、野村的Zoomer机器人,到米高梅电影《禁忌星球》里由机器人罗比衍生出来的角色系列玩具,加起来有上百种变体,比如活塞机器人、机械化机器人等。金属屋的一些开创性的新品,都通过玩具公司兼批发商Horikawa进入大众视野,比如吸烟太空人、格斗机器人和攻击火星人等。这些机器人生产周期比较长,做工很精良。Horikawa过去推出诸多太空系列铁皮玩具,从太空火箭、太空站,到各种太空机器人,其实是金属屋制造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大家习惯称之为“Hhorikawarobots”。

太空类玩具的风靡,和当时整个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持续升级,从政治、经济,发展到科技、航天技术的竞争。两个超级大国持续进行太空竞赛,都希望成为抢先实现太空之旅的国家。这期间,以太空旅行为主题的科幻电影也成为流行文化的主题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的“超级探索者”火星大王系列,是电池驱动奇迹人的鼻祖,也是六七十年代的“明星玩具”——装上电池后,机器人可以往前走,眼睛会发光;某些款式的机器人,胸前的荧幕会像跑马灯一样旋转闪光,或者是可以打开胸前外盖,露出机关枪炮,连续射击……这些铁皮机器人的新功能,为孩子们的太空梦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

到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太空船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迈出“人类的一大步”,这称为当年轰动全球的大事件。从媒体、NASA承包商、音乐人到电影公司……各个领域都没有错过这次商机。嗅觉敏锐玩具制造商也没有放过这次机会。不久后,以阿姆斯特朗登月为主题的周边玩具陆续被推出,包括太空人系列的机器人与飞行太空船玩具,其中代表作之一是“太空船”,除了能够“行走”,它上半身的飞行驾驶舱可以转动,按下电源开关,船侧面的六枚灯泡也会轮流发亮。这时出现的各种太空船,造型多样,设计大胆,充分体现当时人们对科技的认知,也成为科技高速发展的见证与记录者。从今天的视角看,它们仍然充满时代感。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一直是全世界铁皮玩具生产的主力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塑料工业发展壮大,日本的铁皮玩具业开始衰落。而台湾仿冒日本,开始生产更低价的铁皮玩具,成为了当时的“仿冒王国”、“海盗王国”。这一仿冒玩具产业也推动台湾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

位于日本横滨铁皮玩具博物馆(TinToysMuseum),记录了日本铁皮玩具的黄金时代。生于年的收藏家北原照久(TeruhishaKitahara)从20多岁开始收藏铁皮玩具,迄今已经有上万件藏品。年,他创立铁皮玩具博物馆,近件铁皮玩具陈列在这里,讲述著日本铁皮玩具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演变故事。在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