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玩具 >> 玩具前景 >> 正文 >> 正文

这种农村常见的玩具,在古代竟是大杀器

来源:玩具 时间:2022/11/5

文/林岩

风筝,又称纸鸢,起源于木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宋国人墨翟也受到启发,制作了木质的飞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取名木鸢。

汉朝时期,出现纸张,木鸟的材质更加轻盈,于是取名为纸鸢。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官员李邺在纸鸢上装上竹制的笛子,放飞天空,发出悦耳的声音,和古筝的声音很相似,故将纸鸢更名为风筝。

在古代,风筝的用途可不仅仅是户外游戏,还有很多种用途。

风筝可以用来传递军情,战国时期,人们就曾以风筝向友军、盟军发布信息,以不同的颜色、种类代表不同的含义。

神火飞鸦

明朝时,出现以风筝向敌阵运送炸药,引爆杀伤敌军,号称“神火飞鸦”。

南北朝时期,风筝成为呼救的工具。

侯景之乱时,南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他以风筝传递诏书,寻找勤王的兵马。可惜的是,风筝被城外的叛军发现后射落。

《新唐书》记载:唐朝末年,叛军将领田悦率军围攻临洺城(今属河北永年),守将张伾[pī]率军民顽强抵抗。“伾急,以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

敌军攻势凶猛,张伾心急如焚,于是命人制作了巨大的纸鸢,穿越敌军上空,田悦命善于射箭的射手射击,因为风筝太高,射手无法命中。

风筝最终飘落赶来驰援的唐将马燧大营,士兵高声欢呼着接到风筝,发现上面有一封短信:“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食。”

意思是,三天不解围的话,临洺军民就成了田悦刀俎上的鱼肉。马燧于是发动进攻,成功化解了临洺之围。

《抱朴子》记载:东晋时期,道学家、医学家葛洪做高空测验,发明了一种类似风筝的“飞车”,可以上升四十里那么高的距离。

《资治通鉴》记载:风筝可“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运载人和货物通过凶险地段,穿越车马和舟船无法逾越的山川河流。

唐朝以后,风筝渐渐从王公贵族家庭传到了民间,人们用以放逐霉运、春游嬉戏、健身娱乐,逐渐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

北齐天保十年(公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大肆屠戮北魏宗室元氏一族。

某一天,高洋脑洞大开,命人把宗室元黄头等囚犯押送到高高的金凤台上,命他们乘坐着纸鸢飞下,很多人都摔死在台下,高洋毫无人性地纵声狂笑。

此次飞行试验,唯独元黄头成功落在地上。

而高洋还是把他重新关起来,最终活活饿死。

有的史料称:献文帝拓跋弘的曾孙元韶被囚禁,他的堂弟元黄头制作了一只大风筝,两人乘风筝逃之夭夭。

清朝一次风筝载人事件非常离奇,读来耐人寻味。

《清稗类钞》记载:康熙年间,乍浦(今属浙江平湖)有个靠打鱼为生的渔夫,没有儿子。

有一天,渔夫在院子里晾晒渔网,关上门外出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有个婴儿躺卧在渔网上。

渔夫认为是老天赏赐,于是就留下婴儿喂养。

渔夫后来家境渐渐变好,小孩子渐渐长大,虎头虎脑,“头角崭然”,非常可爱。

某一日,有个宁波的客商来到渔夫家附近,向渔夫询问孩子什么时候捡来的,

渔夫是个诚实的人,于是就说出了哪年哪月哪日在渔网里发现的。

客商大惊说:“这是我某年某月某日放风筝的时候,把孩子放进竹篮里逗孩子玩儿。

因为当天风太急,绳子断了,孩子就被风筝带到了天上,飘向大海,我料定孩子不能生还了,想不到后来就落到了你家。

我没有欺骗你,孩子的左臂有一颗红色的痣,你可以立即查验一下。”

渔夫回家看了看,果然如客商所说。客商坚持要领回孩子,渔夫舍不得,两人争吵着去官府找县令评理。

县令写下判词:“纸鸢弄子,绝少人心,网渔得儿,实有天意!”

于是将孩子判给了渔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