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进注:最近,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有点儿根据逻辑,不过,有些判断可能失之偏颇。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摘自旅美华人戴美新女士的“美国情景小品”。
这些观感随记皆依真人真事,以朴素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反映异国风土人情,展现人生多彩和爱心关怀;曾在海内外报刊或网站以中文或英文发表,受到读者欢迎。
1-2-3美国家庭的四川女娃
在美国看到白人夫妇带着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的孩子,不用问就知道是从东方领养来的。
友人鲍伯夫妇是第二代意大利移民。鲍伯(Bob或Robert)的父母居住康奈狄克州,他在纽约闯天下,生就一副魁梧雄伟的身材,天性乐观,轮廓分明的脸上笑口常开。妻子安娜(Anna)身材修长,打扮入时,瘦瘦的白净的脸显得文静美丽。
年,鲍伯夫妇从中国重庆郊外一家社会福利院领养了女娃丹妮拉。他们周末有时带着中国女儿来我家小聚,谈论工作,生活趣事,更多的是一起关切和欣赏这孩子的成长。
丹妮拉出生一,二天后被放在一所学校的楼梯旁,后来在福利院成长。鲍伯和安娜通过中美经纪机构办理领养手续,经过八,九个月的等待,双双前往中国,由北京、广州而入川,终于把九个月大的小人儿带回纽约,从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我情不自禁地说丹妮拉到你们家真是她的运气。鲍伯马上说;“不,是我们的好运气。”安娜表示,女儿的到来带给家中无尽的快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她是我们的小天使。
鲍伯和安娜真是用心良苦。他们给丹妮拉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取福利院地名为姓,以中国美玉为名;经常带她去唐人街接近中国事物,吃中餐,购唐装,买学中文的光碟和书籍,以及热衷交中国朋友。
鲍伯告诉我们,纽约地区有很多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领的几乎都是女孩。她们来自中国各地,他熟识的就有南京的河南的四川的等等,在各个家庭中普遍生活得很好。家长们大都因女儿而“中国化”起来,他们定期聚会谈育儿经验,交流学习中文心得,分享着孩子成长带来的喜悦。
鲍伯和安娜说:丹妮拉长大后,我们会帮她去中国设法(例如登报)寻找她的亲生父母。父母抛弃自己的孩子,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说不定她还有亲兄弟姐妹呢,一旦找到,可不皆大欢喜。如果丹妮拉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我们一定支持。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已经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希望能够用中文同她的亲人对话。
那令人感动的真情表白,集中到一个字,就是爱。他们在尽责付出中体验着人生莫大的喜乐,却没有要求孩子对自己承担义务的意图。他们认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个独立的个体,当然具有知晓自己身世的权利;理应从小受到充分尊重,顺应性向自由发展。这使我想起旧日中国大异其趣的传统习俗:领养孩子,要紧的是对孩子隐瞒他的身世,以免长大了寻找亲生父母,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详情,甚至用搬家的办法避人耳目;以及时刻耳提面命“听大人的话”,强调不尽知恩图报、反馈长辈的责任等等……
一次我们一起去中国饭店晚餐,丹妮拉坐在她父母中间,手拿筷子,左右逢源,享用着父母频频夹给她的菜肴,一边吃一边说起了中国话:“好味道”,大家忍俊不禁,笑得好开心。鲍伯骄傲地说她会讲很多中文呢。还说她喜欢吃中国菜,特别是辣的,四川妹子嘛。
鲍伯夫妇感恩节请我们去他家玩,品尝意大利大餐。一进那陈设雅致、处处玩具、暖洋洋的的屋子,就感染到幸福家庭的气氛。丹妮拉兴奋地拉我们去她的卧室参观,那是一间粉红系列的公主房,看精美的布置就知道这个女孩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安娜笑着说:其实到了晚上她就会跑到我们床上,睡在中间。鲍伯哈哈大笑说,每到早上,就成了一个H形。
一转眼功夫,丹妮拉三周岁了。看着那小毛头健康成长,出落得活泼天真、聪明美丽,真叫人高兴。
图01鲍伯和中国女儿丹妮拉
图1-2-3-1孺子牛鲍伯和安娜对孩子的宠爱,比起中国家庭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不溺爱,更不打骂。
他们忙着呢,每星期二次送丹妮拉上中文学校,星期六去舞蹈班。安娜说,开始时,从不离身的丹妮拉哭叫着不放她走,她也一起流眼泪;经过三次难舍难分,丹妮拉不哭了,现在喜欢上了学校,交了许多男女好朋友呢。
谈起女儿,鲍伯和安娜就眉飞色舞。他们说,不要小看三岁孩子的智力噢,丹妮拉已是“万事问”;回答不及时、不清楚,是不放过的。每天睡觉前的童话故事内容不能马虎了事。她能读出卡通书上的不少文字,还自编北极熊、奇怪老虎等故事呢。我因此想,儿童文学作家如果想用蹩脚的故事蒙蒙小孩,恐怕是不行的。
丹妮拉伶牙俐嘴,英语流利,能歌善舞,看她稚声稚气地唱儿歌,或是脚尖着地跳芭蕾,怎不迷倒众人。她的中文口语尚在呀呀学语阶段,但会的曲子不少,包括我们熟悉的“找朋友”、“拔萝卜”等;边唱边表演,把我们一起带往了久远的孩提年代。
鲍伯说,一段时间观察下来,发现丹妮拉性格外向,特别爱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们玩;看见凑近来的小孩子,有时会把人家推开,这样不好,需要纠正。纠正的办法当然是不厌其烦耐心说服。
小小年纪,一直处于备受呵护和尊重个性的气氛中,显得越来越有主见了,有时我觉得这女娃还真是辣妹子呢。我们给丹妮拉照相,通常没有事先征求她同意,一次不知怎么惹她不高兴了,生气地跑到我面前说:“Youarebigtrouble”(你真麻烦)。我忙说对不起,鲍伯在旁无奈地笑着耸耸肩。啊,三岁就得当大人对待啦!
她有讲不完的话。鲍伯和安娜谈话时,丹妮拉常会站到中间,叫他们停下来听她讲。安娜笑着说,就是出门衣着打扮也得听她一番理论。丹妮拉说女孩子应该穿裙子,头发披下来,不要束起,所以安娜常常长发披肩,裙装打扮。她自己不分冬夏,一律超短裙,至于头发正在留长呢。
习惯早起的鲍伯早晨四点多学中文,他说每天学一、二句,积累起来就不少了;安娜也很努力,但承认进度跟不上丈夫,一个鱼(yu)字发音就难住了好几天。如今美国学中文的洋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他俩苦苦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不是什么职业、生意需要,完全为了帮助丹妮拉学好中文,熟悉中华文化,也便于来日去故国寻根;格外精神可嘉,令人感动。
他们决定领养第二个女儿,给丹妮尔找个妹妹做伴。于是再次通过美国的相关机构向中国的民政部门提出了申请,此后就是耐心地等待。他们常常按捺不住兴奋和期盼的心情,告诉我们将再次做父母的喜悦;丹妮拉也做好了当姐姐的心理准备,说妹妹苏菲娅就要来了。原来名字也取好了呢。
在这漫长等待的日子里,鲍伯夫妇因为得不到领养机构的信息而心急如焚,不住打听是不是中国方面的领养政策有了什么改变,怎么需要这么长时间;想当初领养丹妮拉时也不过等了八、九个月的时间。确实,从年起,中国政府调整了有关外国家庭领养中国儿童的政策,对领养家庭的资格做了更严格的规定。过于肥胖者、未婚家庭、年龄超过50岁的,都被认为不符合领养资格,年收入也有了新规定,所以审查时间就延长了。
年底,安娜从网上给我们传来了苏菲娅的照片,稚气十足的模样可爱极了,一双大眼睛就像嵌在嫩嫩的脸上的二颗黑宝石,那无邪的眼神仿佛等待着投向母亲的环抱;这是四川重庆附近垫江福利院的女娃。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都是通过中国领养机构提供的照片,先和孩子建立印象和感情。在苏菲娅被接到美国之前,鲍伯已在家中墙上挂好了孩子的放大照片;丹妮拉的儿童房也装饰一新,期待家庭新成员的来临。
每次看着照片上苏菲娅甜甜的小脸庞,鲍伯夫妇都爱怜地、迫不及待地想去把她抱回来。终于在去年春节后接到了去中国办理手续的通知,一家人带全行装,高高兴兴飞去四川,接来了出生才八个月的小人儿苏菲娅。
乘这个机会,他们带着时已四岁的丹妮拉回了趟娘家――领养前生活过的重庆地区梁平福利院。这家福利院首次迎来领养出国孩子回访,当作大喜事操办。院子里张灯结彩,连一些调离的人员也特地赶来看望这位大洋彼岸归来的当年孤儿。活泼大方的丹妮拉秀出了她的中外舞蹈,唱了许多华英儿歌,使大家惊叹不已。那是一场激动人心、别开生面的国际联欢会。
鲍伯和安娜把两次去中国领养的行程都录像下来。里面记录了两个女儿出生的密码,处处充盈着喜悦与激情。客厅墙上挂着大幅中国地图,在意义非凡的四川重庆地区,特别作了标记。给我们放录像时,丹妮拉亲自当起了讲解员,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安娜带着母亲的慈祥神情介绍两个女儿不同的性格,比起娇气、任性、敏感的丹妮拉,苏菲娅显得随和而独立,安娜深情地说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她俩了。鲍伯表示非常幸运地有了两个女儿,此生满足了。他说这是他们一生的工作。如今,鲍伯的中文在他坚持苦学下,居然读写并举,让人刮目相看,真是不简单呢;安娜早已放弃了银行的职位,成为全职妈妈,天天带着苏菲亚接送丹妮拉上学当陪读。
当丹妮拉稚气地诉说,她是中国四川人,被领养到美国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听了心中会有些痛。有一次去他们家,丹妮拉拖着小小玩具行李箱对我们说,要坐飞机去重庆啦,拿了张纸片作飞机票,模拟招呼出租车,进机场,找登机口,一本正经像真事儿一样。
我在一旁惊讶地看着。安娜把我叫到厨房说,几天前,丹妮拉哭着说生她的妈妈为什么不来看她,为什么不要她了。安娜动情地说:“我们早想到孩子们会关心自己的身世,不过想不到来得这么早。”啊,五龄童已经开始寻根啦!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有更难的问题要解答。我想好在领养父母持开放心态,从爱心出发,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一定难不倒幸福的领养家庭的。
据报道,近年来,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儿童总数逾5万,在纽约地区就有约一万多人呢。鲍伯一家经常和纽约大都会地区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聚会,还积极参与中国领事馆和国内有关来访代表团等组织的活动。
去年5月,我们同鲍伯全家一起去新泽西哈德逊河边的自由州立公园,参加一年一度专为领养家庭举办的中国文化日;有传统的中国民间舞蹈表演、书法、工艺品展示以及讲故事、拔河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活动。美国父母们个个喜气洋洋,领养的儿童差不多全是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一派过节景象。其中更有母亲亲亲热热抱着领来的残障女孩,参与各种活动。漫步在公园里,看着黄皮肤、黑眼睛的孩子们在初夏明媚阳光下尽情嬉戏,孩子的活泼可爱和她们美国父母深情幸福的笑脸相映成辉;当这些小人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唱起中国儿歌并边歌边舞时,她们的父母在台下起劲地拍手助兴,此时此景中不由得被这种无国界的人间真爱深深感动。
热爱歌舞的丹妮拉也是登台表演者,她父母忙着为她拍照录像。这时正逢新华社记者前来采访,安娜介绍了两个女儿的情况;说到五天前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他们一家人是如何的难过,苏菲娅还小不更事,可丹妮尔看着电视的画面,看到家乡受灾难,伤心地痛哭起来。听得大家为之动容。
图1-2-3-2鲍伯一家子,年5月17日新泽西自由州立公园中国文化日(新华社记者摄)
鲍伯和安娜总是感谢孩子给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他们的爱心和精力好似无穷尽。鲍伯说本想再领个残疾孩子,但排队很长;他又说打算领养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听说福利院收养的孤儿,年满十五岁就要被放到社会上靠自己去谋生,这是很危险的,如果碰到坏人,碰到黑社会学坏了怎么办;自己能力有限,但是领养一个就帮了一个孩子。丹妮拉在一边插嘴说:“要不就领一个比苏菲娅小的,这样我就是大姐姐了”。我不知道有关制度是怎么规定的,可是他们的精神让我钦佩。
最近,应邀去他们家晚餐。安娜准备了丰富的意大利菜肴。大家入座后,丹妮拉自告奋勇,代表这个基督徒家庭作饭前祈祷。这小人儿认认真真背出了一长串祈祷词,感谢上帝恩赐,并祝福在座所有的人。念过“阿门”以后,我作为非宗教人士,不觉心领神会,我们这个很不完美的世界上,唯有跨越一切界限,体现“爱人如爱己”的拳拳爱心,才是最伟大的校正力量。
鲍伯和安娜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最近告诉我,他们的教会活动已转到了中文普通话会所,经常准备发言稿,争取用中文发言,当然也交了更多华人朋友。每次同他们会面,鲍伯常常搬出从中国带回的大本子汉英词典,问这问那,了解一些难字的查法,和种种中国特色语言的确切意义,有时真不容易回答呢。有了两个来自中国的女儿,他们爱上了中国和中华文化,已是半个华人了。
祝福你们,美国家庭来自外国的孩子们,领养异国孤儿的美国父母们!
年1月11日纽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