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玩具 >> 玩具发展 >> 正文 >> 正文

磨喝乐与红绿彩泥制玩具一幅聊城的清明上

来源:玩具 时间:2023/3/27

「本文来源:聊城晚报」

文/图本报记者于新贵

无论是野陌还是田园,总能有一把土在手掌里经过摔打揉捏、阴干、上色,最终,出落成神态各异的模样。

人类在经历生活苦难的同时,有一种寻找快乐的自觉。从古人攥起第一把泥土时,就赋予了泥土种植之外的意义。从此,泥土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成了先民们自娱自乐的玩具。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众多的儿童墓葬,随葬的陶球被专家鉴定为玩具。无独有偶,东阿鱼山曹植墓中也发掘出“跳丸”,这种“跳丸”是曹植生前的玩具。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们的童年里仍然有泥哨的嘹亮。

磨喝乐惊艳聊城

历史上的聊城一路颠簸而来,从聊古庙到王城,再到旧州洼,最后来到崇武渡,这一年是宋朝淳化三年(年)。古人筑土为城,城方正有致,池环城如带,成就了当今中国古代城池的一个典范。每一次迁址都伴随黄河水患,聊城似乎是黄河衣襟上的一粒纽扣,随着衣襟摇摆涉水而行。

与帝都汴梁相距一箭之地的聊城,虽然没有汴河两岸的盛世繁华,但老百姓安居乐业,自得其乐。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所绘五百余位人物,包罗万象的各色人等,画面上卖磨喝乐的商贩生动有神。

从古籍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推知宋代的主要泥玩具是磨喝乐。磨喝乐是脱胎于宗教、流行于宋朝的一种民间辟邪祈福的泥塑,每逢“七夕”便大量上市。遗憾的是,在考古中,宋朝的磨喝乐实物并不多见。然而,历史似乎更钟情于聊城,年,随着聊城古城区的改造,大批的磨喝乐破土而出,惊艳了这座古城。宋朝的聊城,有专门制作泥玩具的民间艺人,每逢集市,出售泥玩具的货摊、货担前挤满了人。这种辟邪祈福的泥塑可以根据需要换穿各种款式、色彩的衣服,与如今可以换穿各种衣服的芭比娃娃类似。磨喝乐在宋朝的上流社会曾经风靡一时,甚至,磨喝乐一度被用作祈祷生育男孩的偶具。

民间艺人揉捏出生动画卷

东昌府区博物馆馆藏宋朝泥制玩具

与磨喝乐结伴而来的还有一些红绿彩泥塑玩具。这种源于民间艺人的泥塑,从诞生开始,就带着最质朴的气息流行于民间。

历史上的黄河在这块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多了几分肆意和无羁,八次改道给鲁西留下了厚重的黄沙。拨开黄沙,民间艺人找到了胶泥,这种具有很强的粘黏合性能的胶泥是民间艺人手中最好的材料,有了它,便在手指间诞生出千军万马和飞禽走兽。

也许民间艺人在当初并没有艺术创造的自觉,他们不过是为了挣得些稻粱,用以养活一家老小。但是,在日久天长的摔打揉捏中,熟能生巧,每一种泥塑玩具便有了生命,便有了精气神。

民间艺人的取材不拘一格,文官武士、飞禽瑞兽、走卒商贩、世俗风情在十指间栩栩如生。从聊城古城区出土的这些红绿彩泥制玩具,一定见证了宋朝时聊城民间艺人的匠心。捏制好的土坯晾干成型,涂上底色,随后,施以红绿颜色,寥寥几笔,线条流畅,简洁而不简单,一个个玩偶便生龙活虎起来。

在众多的泥制玩偶中,有身穿斗篷骑马的,有追逐嬉戏的,有凛凛然肃立的,有身姿摇曳起舞的,还有心无挂碍端坐的。更有趣的是一位着衣简朴的农人,脚蹬舂米工具,正在辛苦劳作,舂米的声响似乎仍清晰有致。如果说张择端用画笔画出了汴梁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聊城的民间艺人们则是用双手揉捏出一幅更生动、更别具一格的“清明上河图”。

宋朝磨喝乐和红绿彩泥制玩具在泥土里沉睡千年,它们习惯了沉默,但它们永远是历史的倾诉者。上流社会的磨喝乐,黎民百姓的红绿彩泥制玩具,一幅生动的宋朝聊城的市井画卷生动而饱满。也许是战火兵燹,在它们身上刀砍斧劈,亦或是风雨岁月,给它们留下欢乐和痛苦,但斑驳与残缺依然完美。

磨喝乐与红绿彩泥制玩偶从宋朝走到如今的聊城,赋予它生命的匠人一定没有想到,它的生命如此漫长,在泥土里沉睡之后,模样依然鲜亮如初,留下的是更生动深刻的故事和讲述。

民间艺术薪火相传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永远充满着对快乐的向往,自古及今,一脉相承。在历史的长河中,陕西凤翔、京津地区、江苏无锡惠山三地形成了中国泥塑的三大流派。凤翔的吉祥虎、京津的兔爷、惠山的阿福,造型优美,用色或者大胆泼辣,或者设色精致,各具地域特色。聊城,东夷文化、中原文化、运河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阳谷的泥咕咕、冠县郎庄面塑、聊城马官屯泥娃娃无不继承了古代艺人的技艺,成为当今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官屯的艺人们取材广泛,从各种人物到飞禽走兽。造型质朴,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尤其是头部可以活动的活头泥娃娃最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前,马官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从事这种小型泥塑玩偶制作。虽然,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泥制的玩偶已经势微,渐次被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塑料玩具替代,但是,马官屯艺人们担着挑子走街串巷的场景却历久弥新,马官屯泥娃娃带给人们的快乐更是永久不息。幸运的是,近几年,阳谷的泥咕咕、冠县郎庄面塑、马官屯泥娃娃的传承人担当起了薪火相传的历史重任,这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感谢东昌府区博物馆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