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玩具 >> 玩具资源 >> 正文 >> 正文

如何科学的学习语言你需要掌握这2个方法如

来源:玩具 时间:2022/9/15

本文字数,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如何科学学外语》。

作者,白井恭弘,YasuhiroShirai,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应用语言学博士。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教授。日本语言科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背单词、背句子、背语法,却无法用外语正常交流。

背了范文,却写不出一封完整的邮件。

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学外语吗?

外语是否越早学越好?

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外语?

……

用科学方法为外语学习注入生机!本书是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外语学习科普读物。书中围绕“如何科学学外语”这一问题,从实证的角度解读了人类掌握母语以及外语的原理,并以此归纳出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

此外,本书针对“学外语是否越早越好”“口语重要还是语法重要”“输入和输出如何平衡”等实际问题,从外语学习者、外语教授者这两种立场出发,科学分析了外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并结合实际的研究项目,介绍了科学、高效的外语学习原则与方法。

1、为什么外语难学

我们经常会说,为什么外语学起来那么难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母语的习得,增大了我们学外语的难度。我们的母语水平越高,就越难以学习外语。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中文说得越来越好时,对他来说,英语就越来越难学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1、母语特点固化

每一种语言都有特点,我们的大脑一旦选择了某种语言为母语,就会认定这种语言是大脑运行的语言,大脑会更习惯用这种语言来思考。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你小时候接触了多少种语言,最后,我们大脑接受的母语其实只有一个。

母语在我们的脑海中落地生根。母语的特点会固化在我们的脑中,影响我们组织语言的逻辑。比如说汉语,不会因为人物和时间变了,就改变动词的状态,比如:“我想去看电影”,“我昨天去看电影了”和“她计划明天去看电影”。虽然有“了”字表示我完成了看电影这个动作,但看就是看,不管什么时候看,不管是谁看,我们都会使用“看”这个字。

而英文会因为时态不同,不停改变“看”这个字的形态,把watch变成watched,watching,watches……因此,我们开口讲英文的时候,首先遇到最大的困扰,就是很难在张口说话的短时间内说对时态,即使我们写英文的时候能写对时态。不是不明白,而是中文本来就没有时态这回事,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没有关于时态的“肌肉记忆”,得大量的练习才能建立起改变动词的习惯。

另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是冠词。冠词一般用于名词之前,比如“a”“the”等。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会忽视冠词的存在。

比如,中国学生很容易写出“Catisagoodfriend”(猫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的错误表达,cat前面缺少一个冠词去限定,就会让外国人疑惑:你是说cat这个群体都是好朋友,还是这一只猫是好朋友?

在面对外语时,母语除了会在语法结构上造成陌生感,也会在语音上造成隔膜感。

比如,日本人分不清r和l,相当于一个日本人会把“然后”说成“蓝后”。日语母语者不仅是说不清,就连平日听的时候,他们虽然的确听到了r的音,但大脑中也会把“然后”和“蓝后”处理成同一个词。

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作者认为,全世界各个人种的健康婴儿,生理上几乎都可以分辨世界各国语言中的所有语音。也就是说,人类一生下来,白纸一张的语言系统,是强大、开放、敏锐的,婴儿具备学习任何语言的潜力。

但是,随着听父母和身边人说话,婴儿的大脑开始形成一个大型的语音数据库,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婴儿会开始学习并且试着发音,而那些大人从来不会发的音,婴儿的大脑会渐渐认定,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噪音,然后逐渐忽略它。在大脑形成的最初阶段,通过这种取舍,婴儿语言能力开始快速成长。在出生的后的几个月里还能分辨r和l,但是在六个月到一岁期间,这种能力在飞速下降,因为他们的大脑学会了忽视母语中那些不用去区分的语音差异。

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针对婴儿的著名的“转头实验”,转头实验里,让婴儿听“rarara”的语音,中途换成“lalala”并且掏出玩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婴儿会明白:语音变化的时候,就会出现玩具。可是婴儿一旦系统地习得了日语发音以后,他们就再也听不出这种差异,一岁左右的婴儿就已经无法再分辨出ra和la的区别,他们只有在玩具出现后才会转头。

既然母语的语法和语音,都会成为我们学习外语的障碍,那么如果婴儿从小就接触外语,既听母语,又听外语,那么他们会不会保留识别外语音素的能力?

实验发现,听汉语故事朗读的美国婴儿,能够分辨出英语中没有的汉语语音。给美国婴儿听过五个小时汉语,他们的汉语语音识别能力就达到了中国婴儿的水平,可见婴儿的语音习得能力是极其强大的,如果在婴儿时期更多接触外语,就会不丧失对外语语音的敏感。

2、学习模式

那么,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尽可能早地接触外语呢?

纽约市立大学有一项实验,对十位从中国赴美国上学的孩子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这十个中国孩子,最小的五岁,最大的十六岁。抵达美国三个月的时候,问孩子们更喜欢说英语还是汉语,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汉语,而十二个月后,五到八岁这批年龄小的孩子的答案变成了英语,而年龄大的孩子,12到16岁的孩子的回答依然是汉语,而中间年龄的这帮孩子说两种语言都差不多。

这个实验看似在说明,学习年龄决定学习水平。但作者认为,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们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不同,学习模式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意愿。

比如,这群中国孩子中,五到八岁的孩子,身边的朋友都是美国孩子,他们平时看的是英文原声的《蝙蝠侠》或者《米老鼠》,跟同龄的美国孩子没什么区别。

而这群孩子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12岁以上的孩子,更喜欢结交说汉语的朋友,他们看的是中国的新闻和电影。

所以,喜欢说汉语还是英语,与适应美国社会的程度有关,也和有没有结交说英语的朋友有关。

这个实验其实并不能说明学得越早就说得越好,只能说明越沉浸在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习的水平越高,意愿就越强。

在婴儿时期,我们为了学习母语,形成了语言过滤器,语言过滤器让我们更快学会母语,但也让我们更难学外语了。

作者认为,尽管年龄会影响语言学习能力,但学习模式才是真正重要的影响因素。越沉浸在外语文化环境,越让人想学习外语、提高外语水平。

2、如何学外语

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更好地学习外语?我们从教学方式和学习动机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1、教学方式

作者认为,设置沉默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不要着急说和写,先多听多读。基于这种理念,作者提到了一种高效的学习法:全身反应教学法。

什么是“全身反应教学法”呢?比如老师在课堂上用外语说,起立,坐下,用左手拿起书,到黑板上来画一朵花……学生完成老师的指令,全身都参与到反应中。

全身反应教学法的关键是,设置一段“沉默期”,不让学生发言,只是让学生听和读,而不着急让他们说和写,只输入,不着急输出。只是营造一个母语环境。

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容量有限论”,人在说外语的时候,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传递意思上,那么就很难分出一部分精力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46.html